縱橫交錯的小巷,隨風翻飛的“香布”,濃烈的酥油茶香……漫步在拉薩老城區,古城拉薩就這樣撲面襲來?!凹缻彙薄皼_賽康”“措美林”,一個個熟悉的古城地名,勾起的不僅僅是人的記憶,也有此地此處的過往變遷。
設計師夏于鈞在吉本崗藝術中心神殿觀看壁畫
“高高的佛塔搭起了木梯,眼觀四面八方,耳聽清脆鈴聲?!痹鴰缀螘r,吉崩崗拉康的清脆鈴聲響徹古城。如今,這座隱沒在市井中的古建筑“涅槃重生”,以一個面向公眾開放的文化藝術場所重回大眾視線。
“吉崩崗”的過往
拉薩的老城區,有著青石地板構成的交錯小巷,也有著人聲鼎沸渲鬧的露天市場。在各個主要巷口懸掛的八廓古城旅游地圖上,按圖索驥找到一個個老建筑、小寺廟并不難,吉崩崗拉康便是其中之一。
它在小昭寺路與北京東路的路口,靠近一家快餐店,也與賽鑫綜合批發市場毗鄰。2017年11月,筆者第一次前往,是在一座院子里發現它的存在的。
粗壯的樹木枝葉繁茂,在地上映出斑駁光影。建筑上方邊緣的邊瑪墻因年代久遠顏色早已暗淡許多。正門處的牌匾提示著人們,這里叫做吉崩崗寺,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文物點,于2010年8月公布。初見時的種種,告訴人們這座古建筑已淹沒在人來人往的市場中。
這之后,熟知拉薩民俗的一位老師告訴我,“吉崩崗拉康”在老拉薩心中是一個非常有故事的地方。藏語中,“吉”為“上師或尊者”的意思,后來一般特指宗喀巴大師,成為宗喀巴大師的簡稱?!氨馈睘閿底帧笆f”,“崗”為“高地或上面”的意思。
在《古城拉薩市區歷史地名考》一書中,作者達瓦認為“吉崩崗”的地名是由七世達賴喇嘛新建起的,因供奉有十萬尊宗喀巴大師脫膜塑像的佛塔而得名。
他在書中寫道,清乾隆珠爾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后,七世達賴喇嘛在拉薩下密院西側興建一座五層樓高的佛塔,塔內藏有達賴喇嘛親手制作的五指長宗喀巴大師脫膜塑像十萬尊。從佛塔塔頂向四面牽出四條鐵鏈,鐵鏈上串起的佛鈴在微風中發出清脆的響聲。佛塔塔座是神殿,神殿中搭梯爬上去通過塔肚爬到塔頸最后可以從塔帽下觀望老城。
公元19世紀時佛塔倒塌,塔內裝藏的脫膜像均供養在街道中央修建的一條長長的瑪尼墻上。在德木活佛(也稱第穆活佛)阿旺羅桑赤列繞杰的支持下,完全按照壇城結構建起一座三層樓高的寺廟,寺內供養一尊二層樓高的泥塑未來佛像,周圍供養宗喀巴大師脫膜塑像約五至十萬尊,這就是吉崩崗拉康和黃色的瑪尼墻。
20世紀70年代起,這里曾經是城關區糧食局的倉庫,“糌粑勒空”的名字也由此得來。改革開放后,這里逐漸成為糌粑交易市場,而現在幾步之隔的市場已建成了規模龐大的現代化綜合型商場。
“吉崩崗”的保護
如今,再次來到吉崩崗拉康,早已變了模樣。自2018年起,當地文旅部門投入資金、組織人手對這里進行全面修繕。
古建筑的屋頂及地面,采用傳統“打阿嘎”方式加固,防止屋頂漏水;建筑內部的立柱,年久失修、損壞較多的已經替換;墻面的壁畫進行了專業清理……一切都是為了讓這座古建筑重煥新生。
此后,當地政府部門與西藏文化藝術品牌“醍醐”合作,委托該團隊以“古建公益性再利用、共建公共文化場所”的方式,將該古建筑保護性升級改造為藝術中心。
“醍醐”團隊廣泛考察國內一流文博場館與古建筑保護性利用案例,與國內一線建筑設計團隊“直造”建筑事務所等合作,開展了升級建設、文史資料采訪與展覽籌備等工作,制定了針對吉崩崗拉康保護性升級改造和后期公共文化運營規劃。負責該項目的執行建筑師夏于鈞也因為一直以來對西藏及整個喜馬拉雅地區古建筑的熱愛參與其中。
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項目保護性改造克服了諸多困難。僅“地板改造”一項,就耗費了相當的精力。想要“修舊如舊”,讓古建筑不失原本的韻味,又要能支撐當代藝術中心的電力系統,在反復商討之后,團隊制定出了一套“木龍骨+老地板”的方案:具體來說就是在原始地面上架設龍骨,留出足夠的管線空間,同時通過調整每一段龍骨的高度,讓木地板完成面保持基本水平。這樣既解決了原始地面不平整的問題,還能處理管線等隱蔽工程的需求。
方案確定后,夏于鈞帶著工人們一寸寸地測量地面,單獨“定制”高度,讓整體地面平整。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尋找合適的舊木地板,運到拉薩,再由木工師傅一塊塊手工磨平,按照紋理切割、拼合,最后鋪設在木龍骨上。為此,他和團隊在現場奮戰了三個多月,才讓580平米的室內空間“平整如一”。
內殿的修復性保護僅僅只是團隊克服的一重困難。吉崩崗拉康身處鬧市,周邊居民大院、商鋪環繞,要成為公共文化空間所必須的監控、供水、消防等硬件設施如何解決?
醍醐團隊和夏于鈞走訪了周邊的居民、商販,溝通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解釋古建筑改造的初心,讓周邊的人對其理解;又與上海的“直造”建筑事務所聯手,在古建筑之外進行補充改造,強化安防、消防、供水、中控等系統,讓這座古建筑具有成為公共文化空間、面向公眾的硬件條件。
夏于鈞利用深夜時間,將這些改造背后的故事,做成精美的短視頻,分享在小紅書平臺上,吸引了數萬人的關注。
“吉本崗”的綻現
一切的努力和付出,都只是為了讓這個曾經承載許多回憶的地方重新綻放。
2021年7月25日,西藏首個古建筑保護性改造而成的文化藝術空間在拉薩正式揭幕,“吉崩崗拉康”也重新以“吉本崗藝術中心”呈現在公眾面前。
作為藝術文化場所,首展“生長中的古城”面向公眾免費開放。展覽依據項目所在地“吉崩崗拉康”的建筑特點,在原建筑的外廊、內殿、神殿中分別設置展覽的三個章節。
外廊中,策展團隊以建筑現存的清代壁畫為線索,結合從文獻中、專家學者處搜尋到的大量資料,透視古城的歷史文脈,為觀者提供了一扇了解西藏文化的窗口。
內殿則展示了一系列與古建筑相關的物件,包括曾經支撐內殿的木質柱、梁,修繕中發掘的瑪尼石刻片等,以細節帶動整體建筑敘事,引導觀者感受古建筑營造中的匠心與當地政府部門和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修繕的決心。
在原有的中心神殿,展覽僅以一束燈光致敬西藏古典建筑的營造者與西藏傳統文化。策展團隊還專門設置了兩套音頻設備,并與西藏大學藝術學院合作,采集了一部分西藏古典音樂片段,方便觀者聆聽,沉浸式地感受西藏古典建筑的魅力。
首展持續至9月底后,這里的外廊展區將保留成常設展,長期向公眾傳遞拉薩歷史城區的質感與特色。后續,吉本崗藝術中心將與一線文化藝術機構合作,持續推出公共文化教育活動,用當代語言、多元形式傳遞傳統文化。
從“吉崩崗拉康”到“吉本崗藝術中心”,有無數人為了這座古建筑的重新綻放而艱辛努力、付出。這座按照壇城結構建造的古建筑,如今正釋放出能量,讓我們感受著來自時間、空間的深沉魅力。
王媛媛 中國西藏網記者
微信關注 今日中國
微信號
1234566789
微博關注